中心简介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 |
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 |
所属学科名称 |
交通运输工程 |
|||||||||||||||
隶属部门/管理部门 |
教育部/武汉理工大学 |
成立时间 |
2006.12 |
|||||||||||||||
中心建设 发展历程 |
武汉理工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制定了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三强”人才为根本任务的办学方略,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为交通、汽车、建材三大行业服务两大特色。为达到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合理配置的目的,以交通领域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船舶工程、海事管理、物流工程和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等专业学生培养为主,于2003年构建船舶运输实验实训教学中心,2006年确定为校级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批湖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设立有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实验中心的运行和管理上加强学科对实验教学的引导。 中心依托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交通运输工程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创建于1946年。轮机工程学科前身为船舶内燃机学科,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9年依照颁布的博士学位学科目录调整为轮机工程博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接受为成员单位,1997年批准为交通部重点学科,2001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 1996年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7年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批准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由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以及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四个二级学科构成,四个学科均有与之对应的硕士点和博士点。2003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获交通运输工程的工程硕士培养领域。1981年至今,我校一直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单位,自2003年起为全国“交通运输工程”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协作组副组长单位。设有水路公路交通安全控制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船舶动力工程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高性能舰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本学科在湖北省内具有领先优势,某些研究方向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 截止2008年底,中心拥有实验实训使用面积8532平方米,仪器设备套数1378台(套),总资产达8241万元。近年来先后获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部级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科研成果43项。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获国家级奖17项、省级奖45项,湖北省大学生优秀学士学位论文278篇。 |
|||||||||||||||||
专职人员 |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其它 |
博士 |
硕士 |
学士 |
其它 |
总人数 |
平均 年龄 |
|||||||
人数 |
10 |
14 |
9 |
3 |
16 |
8 |
10 |
2 |
36 |
43.9 |
||||||||
占总人数比例 |
27.8% |
38.9% |
25.0% |
8.3% |
44.4% |
22.2% |
27.8% |
5.6% |
||||||||||
教学简况 |
实验课程数 |
实验项目数 |
面向专业数 |
实验学生人数/年 |
实验人时数/年 |
|||||||||||||
21 |
213 |
6 |
1260 |
217838 |
||||||||||||||
环境条件 |
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 |
设备台件数 |
设备总值(万元) |
设备完好率 |
||||||||||||||
8532 |
1378 |
8241 |
98% |
|||||||||||||||
教材建设 |
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 |
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 |
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 |
|||||||||||||||
主编 |
参编 |
|||||||||||||||||
7 |
|
25 |
|
|||||||||||||||
近五年 经费投入 数 额 来 源 主要投向 |
近五年来,充分利用重点学科建设和学校对实验教学条件改善的机遇,2004-2008共计投入4509万元加大了对本科教学实验设备的购置,较大地改善了实验教学条件,总体经费投入情况如下:学校实验教学经费投入1061万元, “211”学科建设、回国留学人员条件建设和学科点建设的总投入达1480万元,交通部本科教学专项投入1968万元。2009新增投资1120余万元。系统建设了包括轮机实训机舱、轮机模拟器、轮机自动化实验、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船体结构与甲板设备、水上基地训练艇筏、消防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综合实验系统、船舶拖曳行车、智能肋骨冷弯机、船体结构动态实验加载与分析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库、卷扬机试验台、制动器试验台、起重设备模型、船体强度光纤测试系统等在内的多项实验装置。实验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实验内容的更新,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开出提供了坚实的条件,对我校为交通行业学科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
近五年 中心人员 教学科研 主要成果 |
教学成果 1.船舶辅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区2008 2.轮机工程国家教学团队2008 3.国家精品课程 船舶辅机2007 4.国家精品课程 船舶建造工艺学2008 5.湖北省精品课程 金属工艺学 2006 6.湖北省精品课程 轮机维护与修理 2008 7.湖北省精品课程 流体力学2008 8.基于评估、认证和督导一体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9.船舶轮机设备及管理素材库 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10.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方案研究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 11.航海技术专业适任评估项目教学法研究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 12.流体力学教学体系与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湖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 13.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 14.交通运输虚拟实习平台建设与实践 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09
科研成果 1.中国国际航运行政管理体系研究,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 2.分布式虚拟设计/制造研究及应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 3.船舶维修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 4.轮机综合实验室研制,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 5.内燃机冷却水防蚀剂浓度检测仪的研制,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 6.超浅航道疏浚作业和远程机务诊断技术及其应用,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006 7.柴油机中压共轨电控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 8.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关键技术,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 9.摩擦学系统状态辨识理论与方法研究,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 10.船舶动力机械远程诊断系统研制及其工程应用 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 11.WTW250B重型平板运输车 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12.肋骨冷弯加工机器人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8 13.051B和053H3型舰柴油机油液监测标准研究 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
专利 1.准直测量装置,ZL 2003 1 0111549.X,2006.7 2.旋转式三维扫描雷达,ZL 2004 1 0060884.6,2007.4 3. 肋骨冷弯机的中机架嵌入式夹头弯模装置,2004100130374 4. 船舶救生椅系统,2004100608916 5. 一种船舶救生系统,2004100608901 6. 一种船舶防倾缓沉系统,2004100608899 7. 具有尾后水翼的船舶,2004100613882 8. 肋骨冷弯机垂向预弯装置,031184677 9. 基于双光路的在线油液检测传感器,ZL2004 0013354 10. 锥齿形介质阻等离子化学反应器,ZL200720083136 11. 单片船载数据记录仪,ZL200720084312 12. 船用多通道标准接收器,ZL200720084311 |
|||||||||||||||||